中韓FTA即將簽署,財政部長張盛和今晚在談話節目中強調,FTA的關稅和非關稅障礙對企業影響深遠,不單企業可省新台幣500餘億元關稅,通關便捷更是企業降成本的關鍵。
財政部長張盛和在今晚電視談話節目中表示,中韓FTA即將簽署,雖然台灣企業的競爭力很強,但要立足點平等,因為當兩國技術差不多的時候,關稅就有差別了。
張盛和指出,中韓FTA的影響不在短期,稅收影響一年75億元,但中長期影響才大,所以這是溫水煮青蛙,等到環境惡化了,青蛙也跳不出來了。
張盛和舉例,貿易有關稅和非關稅的障礙,有時要有原產地,或要在原產地加工的證明,外資會為了進軍中國市場,必須拿到韓國的產地證明,而繞到韓國去加工,如此一來就會增加韓國的就業與貿易機會。
張盛和說,中韓FTA逐年降關稅,但企業真的要靠關稅嗎?如果企業競爭力很強,例如上銀、大立光有獨特技術,淨利很高,關稅影響小;但很多傳產企業,課了關稅,毛利淨利就少了,光是免除5%的關稅稅率,企業就可年省新台幣500、600億元的關稅。
另外還有非關稅的障礙,簽FTA不僅是關稅的問題,非關稅的通關便捷問題也非常重要,省時就是省成本。
張盛和說,國人信心要提高,台灣可以運用兩岸同文同種的優勢,把外需變成內需,且台灣在中國大陸的優勢超過韓國,但信心要提高。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-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